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威海大漆技艺
中共威海市环翠区委宣传部2023-04-10 18:21
【导语】浆液自天然,凝胎琢器坚。髹华争绮丽,千古驻姣妍。在中国传统家具中,大漆的使用,源远流长。而漆艺,更与中国历史、中国文化胶着融会,在中国的音乐、建筑、绘画等各个领域留下了文明的记忆。大红、大黑的髹饰,引领中国审美数千年,绵亘至今。今天的节目,就让我们一同走近环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威海大漆技艺,体会这“漆”彩世界中的包容万象。
【配音】大漆工艺的成熟期,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至春秋战国,它以其色调典雅、亮润光泽,纹饰简朴、精巧坚固、匠心独运而闻名于世,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先河。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漆的最初意义在于器用,而完成一件大漆工艺品,通常需要经过124道全手工工序。我国漆器工艺在商周直至明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,如明代《髹饰录》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。而威海大漆技艺,始于民国之初的工匠于陪圣,在学习漆艺之后,于陪圣将漆艺中的髹饰工艺用于家具,漆器。斗转星移,威海大漆技艺,在父子、师徒中百年传承,代不乏人。
【现场】主持人:我们今天就来到了威海大漆技艺第四代传人于群老师的工作室,你好,于老师。
大漆技艺是一门非常复杂繁琐的技艺,来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课,我发现在大漆技艺的介绍中,有一个特有的词语,叫做“髹饰”,而这个髹字是特指用大漆涂抹在器物上,是吗?
威海大漆技艺匠人 于群:是的,《说文解字》里提到,“木汁,可以髹物,象形,漆如水滴而下”。这句话既描述了漆器的原材料,也描述了漆艺的技法。古时候漆器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,是富裕人家的物件。首先是因为原料难得,漆艺的原料来自漆树的天然汁液,经过加工而成。天然生漆,俗称“土漆”,又称大漆、国漆,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。业内有一句话,“百里千刀一斤漆”,指的就是,3000棵漆树一次只能采得1公斤大漆。大漆具有耐酸、耐腐、耐热、耐水以及绝缘、无毒等特点,可千年不腐。另外,大漆工艺是一种比较耗时耗力的古老技艺。步骤多,技艺繁杂,耗时长,所以也使得漆器自古以来都是十分珍贵的。
【现场】主持人:在您的工作室,我也看到了很多大漆作品,可以说囊括了很多种不同的风格,您能结合作品,给我们讲解一下大漆工艺的步骤吗?
威海大漆技艺匠人 于群:威海大漆技艺,以漆画为主要载体,讲究“画艺并重,画在漆先,意在画先”的创作理念。像这一幅我刚刚完成的作品《日照金山》,描绘的就是阳光越过阻碍,洒落在巍峨的雪山之上,象征着光明,所有的荆棘、黑暗终将消散,象征着幸福的降临。那么制作首先要进行裱胎,就是在选好的木板上将生漆加上熬制好的糯米粉用麻布开始裱胎,用刷子和刮刀来回把布面刮平整,阴干后用生漆和细瓦灰用刮刀开始进行板面批灰,批灰平整后再次放入阴干房阴干,干后多次打磨平整完成漆胎。这一个基础的步骤就需要20多天。在裱胎完成后,就进入了髹饰的环节。髹涂时,要用发刷左右往返涂漆,要保证厚薄均匀,平顺不皱,不附尘埃,不留刷痕。像这个部分(结合画作),就是堆漆的技法,根据画面要求,用不同层次不同漆色相互交叠,堆起花纹呈现浮雕般的艺术效果。在完好的漆胎上进行描绘花纹加以彩绘,描金等形态。另外,这幅作品还包含了比较典型的镶嵌技法,镶嵌用的是白色的蛋壳作为材料进行镶嵌,蛋壳自身的龟裂纹可以产生这种裂纹肌理,富有温和、朴雅之美,也让作品更具层次感。
后续要进行罩漆打磨,要使用从粗到细的砂纸进行有选择性薄厚,深浅的打磨,直至漆面变得圆润通透,最细的砂纸要用到20000目的砂纸。揩清后用抛光粉蘸上植物油,用柔软的指腹进行快速的推光,褪去漆面的浮光,使漆面散发出内蕴的光,使得作品更加的深沉,内敛。一件作品需要十余道大工序、上百道小工序,需要反复髹漆反复打磨推光,因大漆阴干一次至少12个小时,所以一件作品少则用时三个月,多则一年才能完成。
主持人:从您的描述中,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大漆技艺工序之多、生产周期之长、工艺难度之大,着实是一门十分考验人耐性的技艺。在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的今天,能耐住心性钻研这样一门手艺,确实难能可贵。
威海大漆技艺匠人 于群: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,也是我与传统文化,与传统匠人一次次对话的过程,在一次次手磨描绘中,我好像更加领会到了大漆技艺独特的艺术语言,也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固有的精神气质。大漆是有生命感的,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,在岁月中不断成长,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状态,也正是这一特性,使得漆器作品历久弥新,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。所以,我也时常将自己的创意和创新,与传统技艺进行碰撞,比如使用陶泥、瓦灰,形成肌理质感,让画面更加质朴、厚重。
主持人:这也是守艺人的坚守与突破。
威海大漆技艺匠人 于群:是的,像我这一张桌板,是我采用最传统的大漆技艺制作的“漆语春秋”,描绘的也是传统礼乐制度中的一些画面。我也用它时刻地提醒自己,植根传统,承前启后,把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记载下来、传承下去。
(通讯员 田常力)